1月2日晚,人们在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游览、品尝小吃。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随着近期一系列防疫政策优化调整,餐饮市场加快复苏。美团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较前一周同期增长超1倍。其中,江苏、浙江等地相关交易额增长超230%。
线下堂食人气攀升,线上消费热度不减。“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商家推出火锅、披萨等品类的新年套餐,满足消费者宅家聚会需求。美团外卖数据显示,提供新年菜品的商家比前一周同期增长3倍,火锅订单环比节前增长90%。
1月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仲宫街道的农村大集上,人们选购草莓。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越来越多餐饮商家更加注重线上线下并重的‘双主场’战略,在堂食恢复之后,外卖能够拓宽服务半径,增加获客,同时反哺堂食,帮助商家实现线上线下双增长。”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金勇说。
1月1日,游客在济南宽厚里排队购买美食。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餐馆等经营场所有序恢复,带动线下商圈人气回暖。记者从广州天河路商会获悉,元旦前一天该商圈人流量超过100万人次,各商场围绕创意艺术、国潮文化、奇幻文旅、天河时尚推出100余场活动,吸引不少消费者前来体验。
旅游:超5000万人次出游,冰雪游自驾游受青睐
从山脚仰望位于新疆的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滑雪场,不同雪道在山腰依次排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滑雪爱好者翩然而下,在白色雪道留下优美弧线。
“元旦假期雪场游客非常多,每天至少有三四个人跟我学滑雪,一天能挣好几百块钱。”滑雪教练王革成告诉记者。
1月1日,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景区滑雪场,一名小游客在雪场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滑雪。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正值雪季,各地游客玩冰雪的热情高涨。飞猪数据显示,元旦期间,包含“滑雪”“冰雪”等关键词的热门冰雪旅游商品销售同比增长超三成,吉林、黑龙江、河北、新疆等成为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
1月1日,游客在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嘉年华园区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
2022年12月31日,不少游客在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大马戏剧场迎接新年。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出游意愿回升的同时,安全、健康成为更多消费者的考虑因素。元旦期间,不少游客倾向于选择错开人群相对集中的出行方式和景区景点。飞猪数据显示,元旦期间热门旅游城市的租车预订量环比上月增长超3倍,自驾游成为热门选项。此外,2至6人的精品团、私家团备受消费者青睐。
2022年12月31日,游客在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表演。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旅游市场有序恢复,带动酒店、民宿预订量上升。跨年夜当晚,美团平台上高端酒店入住间夜量创下2022年新高,较此前的“十一”假期峰值提升超20%。元旦期间,三亚、西双版纳等热门目的地多家度假酒店迎来满房。
电影:元旦档票房破5亿元,市场韧性显现
“明显感觉电影院的人多了起来。今天和朋友一起来看《想见你》,希望通过观影为新的一年增添一些温暖美好的色彩。”来自北京的观众田畯走出电影院后说。
统计数据显示,元旦档我国电影市场票房为5.5亿元。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元旦档上映的影片题材以科幻、爱情、动画为主,契合节日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
游客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电影小镇餐厅就餐(2022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一系列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各地电影院复工脚步加快。灯塔专业版影院营业地图显示,1月1日当天,全国营业影院10640家,创下近10个月的新高,营业率达85%。在北京、西安、天津、郑州等城市,《阿凡达:水之道》等影片元旦档票房超过上映首周票房。
“目前一批新片正在待映,其中《流浪地球2》淘票票想看人数已突破72万。今年春节档影片阵容丰富,预计有望拉动电影市场进一步回升。”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说。
1月1日,市民在天津金茂汇商场内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业内专家表示,元旦档票房“成绩单”折射消费复苏的同时,也展现出国内电影市场的韧性和潜力。未来要进一步优化电影资源配置,释放优质生产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作品,推动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新业态: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推动内需潜力释放
多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元旦假期,DIY手工坊、“KTV+火锅”、主题乐园夜游等小众玩法持续“破圈”,新消费业态增长迅速。
1月1日,马术俱乐部成员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南澳海滩体验海骑乐趣。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垂直细分领域的需求,孕育着新的消费增长点,要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壮大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兴消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依绍华说。
专家表示,元旦消费加快回暖,为全年消费市场复苏开了一个好头,各地各部门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扩大消费,推动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
1月1日,市民在武汉市汉口北鲜花市场购买鲜花。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升级。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壁垒,提供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将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同时适时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记者王雨萧、王鹏、徐壮、顾煜、陈国峰)
办好新时代一流高等教育,推进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特别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对此,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将二十大精神具体落实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一流高等教育上,落实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强国上,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高校党组织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应对错误思潮、违法乱纪、学术腐败等各种风险挑战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塑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生态。要切实执行中央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大政方针,有效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正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绩效观,打通高校“最后一公里”。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有效开展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用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引导和管理校内教学科研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最大限度提升有限教育资源的运行效率。要深入一线多开展走访调研、恳谈交心,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把党的关心关爱传递到每一位师生员工,加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支撑做实,必须坚持“德者,才之帅也”的立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未来人才的高尚品德修养,不惧风险、不受诱惑、堪当伟业。要为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明确标杆,引导其无愧于前沿性、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定位,矢志成长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自觉同歪风邪气划清界限并开展斗争,在当今世界范围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引导新时代青年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要为青年提供品德养成的有效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学者专家倾情投入,提高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和实效。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着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觉汇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并转化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上。要对接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制定既长远又可行的目标,整合学术资源有重点地建设,“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不畏难、不浮夸,不断生成具备真情怀的科研队伍,不断提升具备硬实力的科研绩效,形成创新成果渐进式积累和颠覆性突破的辩证统一。要适应当今世界新型竞争态势,善于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合作和竞争,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学术研究领域追求领先度、声誉度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竞争力、话语权有机联系起来。要辐射带动全社会发展进步,引导师生立足中国大地做研究、写文章,以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为主渠道,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引领。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创新谋划学科建设布局,发挥学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要以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基础,凝练学科方向,超前谋划新兴交叉学科布局。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深耕细作基础力量雄厚、学科实力过硬的优势学科,重点发展跻身前沿的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布局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抢占学科高地。要深化问题导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壁垒,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的全学科有机融合。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增长师生国际见识,激发师生国际交流合作的热情与实效。
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要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培养心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奋斗的新时代人才。高校一切办学、教学、研究、建设,归根结底要让人才把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落实到脚踏实地沉潜奋斗的长久行程中。要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大志,争做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要培育学生增强本领才干,“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必须让其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经世致用、全面发展的大才,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要指引学生瞄准改革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必须让其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迎难而上,担当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大任。
上海财经大学有效落实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始终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基础工作,推动“顶天立地”科研育人。鼓励教师扎根中国大地、紧跟学术前沿,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强化教学投入,推动教材体系、教学环节改革创新和科研优势转化,实现科研教学有机融合、双向促进。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龙头工作,以一流学科高质量建设推动学科育人。全力建设“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打造应用经济学学科特区,加快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积极布局符合时代所需、具有上财特色的学科体系,夯实学科育人根基。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坚韧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为办好新时代一流高等教育、推进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进行上财探索、作出上财贡献。
(作者:许涛,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5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